在实践中,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:
1、智力正常。
这是大学生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,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必要心理保障,因此,衡量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、正常地发挥其效用:即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,乐于学习,积极参加学习活动。
2、情绪健康。
其特点是情绪稳定,心情愉快。其主要内容是:愉快情绪大于消极情绪,乐观开朗,充满活力,对生活充满希望;情绪稳定,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,既能节制又能合理宣泄;情绪反应要适应环境。
3、意志坚强。
意志是指人们在完成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时,选择、决策和执行的心理过程。意志力健全者在其行为的自觉性、果断性、顽固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。
有强烈意志力的大学生,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,能及时地作出决策,并运用有备无患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,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,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辞,而不是盲目地行动,害怕困难,固执。
4、人格完整。
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。所谓人格完善,是指个人思想、语言、行为等方面的健全、统一的人格。首先,人格结构各要素完整统一;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,不产生自我认同混乱,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核心,以自我需求、目标和行动为中心。
5、人际关系和谐。
良好的人际关系,是事业成功、生活幸福的先决条件。其结果是,乐于与人交往,既有广博而深刻的人际关系,又有知心朋友;在交往中要保持独立、完整的人格,有自知自明、谦虚、谦虚;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,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,宽以待人,乐于助人,积极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。
通过客观观察,获得正确的认识,有效地应对各种困难而不退缩,同时也要根据环境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,努力协调,或者改革环境以适应个体的需要,改造自我适应环境。其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基本一致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,大学生应具有与其年龄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