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抑郁,你会想到什么?忧郁,冷淡,危险,不能自我控制,应当回避,自以为是?或者说,是“小毛病”,“坏情绪”,“压力大”,“富贵病”?无论是哪种观点,都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所持的偏见,也就是“抑郁症污名”。
这一偏见源于对抑郁症缺乏了解,导致了对抑郁症患者的消极评价和疏远。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,全球抑郁症患者多达1.54亿人,其主要特点是情绪低落,会带来很大的痛苦,对身体、思想和行为都有负面影响。
一、抑郁是什么?
抑郁是由生物、社会、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,如长期的心理压力、抑郁家族史、突发事件、药物滥用等。严重的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,需要药物和心理结合治疗,轻度抑郁症只需要心理治疗。延长治疗时间,减轻抑郁症状效果显著,一般可以恢复到病前水平。
缺乏对抑郁症的认识,找不到合适的医生,害怕被歧视,家庭不支持都会妨碍病人获得正确的治疗。与心理疾病患者沟通时,我们常常会对他们抱有负面的认知评价,负面的情感体验,歧视的行为倾向,统称“污名化”。
二、如何看待抑郁
有些人认为抑郁是可怕的,患者应该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;有些人认为患者行为危险,不可预测,他们不能自己承担责任;还有一些人认为精神病是自找的,无法康复。这是对抑郁症患者的一种认知评估。
三、对抑郁的指责有何害处?
1、“公开的耻辱”是指公众对抑郁症患者的排斥和拒绝,会使他们的生活受到影响、疏远、拒绝,还会使抑郁症患者的家人、朋友受到影响。
2、自卑就是病人把这些偏见转向自己,自我压抑,自我批判,导致病人自卑、消极,甚至放弃社交活动。自卑也会导致抑郁者较少的求助意愿和较少的求助行为。
许多人认为抑郁是一种“精神疾病”,是“丢脸”行为,因此强烈排斥,延迟就医。轻抑郁症被解释为“情绪不佳”、“压力过大”、“引起他人注意”,而重抑郁症则是由于“家丑不可外扬”等原因而阻碍病人就医,从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。缓解抑郁的污名,无疑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话题。
四、应对抑郁的要点
1、加强教育,普及抑郁知识,减轻抑郁污名。
2、增强病人群体的认同和自尊,摆脱自我污名,让病人主动接受自己。
3、鼓励病人就医,及时治疗,缓解症状。
4、对抑郁的人,有一种很形象的描述:“抑郁的人就像是在荒野中负重行走的人,健康的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包袱,只能对他们说:你们快走!您微笑一下!直起腰来抑郁的污名,无疑是对抑郁的人、对大众的二次伤害。